油价的调整_油价调整机制漏洞百出
1.油价6块钱,我的车加100块钱油能跑200公里,车子油耗是多少?
2.俄罗斯三位总统如何因应苏联解体
3.2017年国有企业公车改革细则相关问题
2004年,公交总公司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落实年度工作部署,以营运服务为中心,以企业改制为重点,以提高“两个效益”为目标,积极组织生产经营和安全服务,完成了全年生产,其它各项工作也得到较好落实,现将主要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行驶里程:7635万公里,实际运行8025万公里,完成105%; 营运收入:17538万元,实际完成18400万元,完成105%; 总支出:19315万元,实际支出20327万元,比增加1012万元,主要因为缴纳离退休人员一次性医疗保险、按[2002]54号文套改工资、发放烤火费,尤其是油料涨价等因素,超出成本; 利润:补后-828万元,实际利润-687万元,比减亏 141万元。 车厢服务合格率%,车辆整洁合格率98.6%。 行车责任事故考核指标为1.8起/百万公里,实际发生0.19起/百万公里,较去年同期下降38%;发生有责死亡事故1起,同比减少6起。 二、主要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公交公司在生产工作中面临很多困难,一是油料大幅度涨价,生产成本剧增;二是城市道路多处施工,有50余条线路相继绕行,对营运服务工作带来很大影响。三是历史遗留的职工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待遇问题很多,影响了职工队伍的稳定。尽管如此,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努力克服困难和干扰,发扬艰苦奋斗和勇于奉献的精神,积极开展工作,尤其是领导班子调整以后,高举“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大旗,加大了管理工作力度,狠抓制度落实,努力改善管理人员的工作方法,调动了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 (一)积极推进改制工作 1、组织做好改制基础工作。企业改制面临产权制度改革和职工身份调整,针对这一实际,一是做好职工劳动关系调整的准备工作,对5902名在职和离、退休职工逐人核对年龄、工龄、用工形式和本企业工龄等,完成统计造册。对所有在职和离退休人员从93年至2003年的工资底账和职工养老保险金缴纳情况逐人逐月进行复印核查,并分别由本人签字认可。二是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职工待遇问题,对历年因经营困难上缴不到位造成的养老保险和个人账户的误差逐人进行计算,将差额部分统一补缴到养老保险局。对历年住房公积金账户情况也完成了逐人清算核对及职工本人鉴认补缴工作。三是为全体职工办理了社会医疗保险手续,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参加了医疗保险社会统筹,并将职工医院申报成为社会医疗统筹定点医院。四是对职工进行了企业改制宣传教育,将市[2003]154号文件《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劳动保障问题实施细则》下发到每一个职工,总公司班子成员分别到各公司进行宣讲,并聘请社会和劳动保障局的3位处长给职工授课,解答职工提问,普及改制和职工保障知识。五是制订了企业改制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在广泛征求干部职工意见基础上,进行了反复修改和完善,被广大职工所接受。5月10日在总公司六届十四次职工代表大会上,两个方案获得通过。公司还草拟完成了《有限公司章程》、《职工持股会设立方案》和《职工持股会章程》。 2、严格按程序实施改制。公司按规定程序及时拟制和呈报了各类申请文件,6月17日,国资委对企业改制申请进行了批复;7月9日国资委对企业关于清产核资的申请进行了批复,委派三个中介机构分别于7月12日和7月19日进入公交公司实施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和离任审计,清产核资的基准日定于6月25日;8月31日完成清产核资工作;10月27日国资委对清产核资损失核销资产核实情况予以批复。目前,资产评估工作接近尾声,国资委正在对评估报告进行审批。11月19日,国资委又委派北京中合加律师事务所进入公司,对改制工作进行总体协调,该中介所已整理完成尽职报告,公司将积极配合律师团共同推进改制工作。 (二)营运服务保持了发展势头 1、继续开辟线路和优化线网。根据城市发展和道路建设情况,全年先后开辟了56路、58路、47路、59路和旅游3路共5条公交线路,填补了部分道路的公交空白。优化调整营运线路20条,其中,对通行公交专用道的线路和车辆进行调整,将53路撤出,对32路、34路和45路做了局部调整,确保了专用道的畅通。同时,将26路、30路作了延伸,完成了对南二环客运站的接力交通,完成了对胜南客运站迁移后线路延伸工作。另外,全年有40条道路或路段施工,我公司积极克服困难,合理组织绕行,保证了正常营运服务秩序。 2、调整营运车辆和运力结构。全年新购9米以上大型营运车辆151部,对1路、2路、31路、106路等8条客流发展较快的线路分别增配了车辆。同时对部分线路的车辆结构进行了调整,根据客流情况将43路、21路等5条中巴线路改为大车线路,改善了车辆结构和乘车条件。营运工作中,各公司坚持科学配车,合理调度的原则,努力挖掘生产潜力,在早、晚高峰和节日,取加趟、缩短间距和取消公休车等办法,增加配车数量。四公司还坚持夜间修理制度,减少保修车停场车日,提高了车辆运营效率。总公司全年完成运送乘客2.2亿人次。 3、继续抓了站路设施和车厢服务设施建设。一是配合交通项目建设部门和施工单位,对槐南路西段、仓安西路和体育大街的改造路段,选址预留了新的站路设施及泊车位置,并完成了体育大街路段15座站亭、槐南路20座站架安装建设和仓安路22个预埋件的安装工作。二是对新购及在用车辆购配和安装了151部读卡机、184台投币机、123台电脑报站器和151个后门监视器,新录、改录电脑报站器617部,保证了服务设施功能完备,运行良好。三是规范了营运车辆行车标志和车厢服务标志,对所有车辆的“三牌”作了统一,对车容车貌进行了彻底整治,改善了服务形象。 4、重视抓了安全行车和服务质量。建立了安全行车目标管理责任制,按期对公司、路队、线路和车组的安全服务工作进行检查考核,严格执行“四不放过”的原则,加大了对违章行驶和责任事故的稽查处罚力度,并强化了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责任。重视做好安全防范,坚持从源头控制,落实司机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及准驾证考评制度,组织开展安全技能培训和安全行车竞赛活动,认真抓了《新交通法》的学习和贯彻,并组织了“交通安全知识”竞赛,共组织驾驶技术培训三期,培训学员305名,组织外聘司乘培训9期,培训学员273名,驾驶员协会和总公司、分公司、路队分别组织司机安全知识培训224场次,参训人员达3.4万人次,通过以上措施,全公司安全形势得到好转,全年责任上报事故比去年同期下降38%。进一步抓了服务质量和行风建设,开展了“三创”服务竞赛活动,并对活动情况按月、按季组织考核评比,落实奖惩制度,保证了活动效果。组织了以规范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业务技能培训,全年共培训职工2.7万人次,提高了职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重视发挥社会监督网络的作用,不断完善“96116”网络建设,健全了督查督办制度,对人大、政协37件建议和提案全部进行了答复和回访;积极组织参与我市开展的民主行风评议活动,虚心接受乘客的批评和建议,对劣质服务现象进行认真查处,保证了服务质量的稳定,全年共收到表扬信58封、锦旗6面、媒体表扬11次。 (三)注重抓好技术和设备保障 一是按大容量、低能耗、低排放的标准完成151部新车选型购置工作,其中10米车型101部,9米车50部。在技术考察和购置过程中,先后建议改进了原车设计46处,用了新装置如尾气预热、刹车自动调整臂、油脂自动润滑系统、天然气系统等10项新技术,确保了新车技术性能和安全性能,提高了车辆档次。二是落实车辆维修和例保制度,改善了保修公司高保作业的管理模式,严格配件更换品质级别要求,加强了过程检验和维修质量控制,完成了维修。技术部门严格执行强制低保制度,按实际运营里程考核低保台次,并规范了使用“三滤”和润滑油级别,低保质量也得到提高。三是加大了尾气治理力度,对排放超标的120部营运车辆所配置的国产柴油机,全部购置和改装进口油泵油嘴,使排放烟度值下降了50%。在车辆保养和大修中,严格落实“三滤”清洁要求和规范油泵油嘴技术参数,尾气不合格禁止出厂上线。市环境监测中心在对公交车尾气排放的技术监测中,排放合格率为88.87%,比去年提高了2.54个百分点。四是在成品油供应紧张、油价连续上涨的情况下,物资供应部门克服困难,广开购渠道,设法联系货源,积极搞好燃油供应,全年共完成油料内供外销16000吨,较好地保证了营运服务工作。 (四)抓紧进行场站建设 克服了当地村民干扰施工和施工条件差等困难,继续组织南二环停车场施工建设,按进度完成综合楼、车间、加油站等建筑5200平方米,浇筑场区混凝土路面9000平方米,完成地下管线铺设工作和外380米污水灌渠改造。同时,完成谈固停车场综合楼建设和31路停车场地面硬化工作。 为加快火车站公交枢纽站改造工作进度,营运服务处积极配合项目规划部门参与方案研究设计,对整体功能提供参考方案和技术要求;基建处克服困难,加班加点补办各种手续,目前已完成场区地坪基础和岛式候车亭基础建设及电力、供暖、供水、通信、调度等系统的管网铺设,在2005年2月初投入使用。 (五)承办全国公交会议取得成功 10月份,在我公司召开了全国公交学会理事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近200人,我公司负责会议准备和会务保障。做到合理谋划、提前准备、精心安排、认真组织,使大会取得圆满成功。一是公司领导非常重视。成立了会务领导小组和工作组,主要领导亲自参加筹划和组织,对工作组成员作了严格要求和详细分工,并进行了培训。二是认真准备。制订了一整套和方案,对会议接站送站、代表返程票、食宿安排、会场布置、参观地点和线路、交通工具以及本公司服务活动配合等,都进行了认真的准备。三是精心保障。针对会议规模较大,代表地域广,会议内容多,标准要求高等特点,工作组成员认真协调,克服各种困难,严格按会议要求的内容、时间和标准进行保障,从会议的活动场地布置、转场衔接等事项,到代表的饮食习惯、行程安排等细节,都精心进行安排和保障,受到全体代表和建设部领导的一致好评。四是效果很好。经过公司上下和会务组的努力,保障工作没有出现任何纰漏,使会议开得顺利圆满,尤其是城管局、交管局、新闻媒体给予了大力支持,公司上下积极配合,展现了我市公交的地位、作用和良好形象,给学会领导和全国公交同行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加强了生产和生活服务保障工作 1、抓了办公场地和职工宿舍的修缮管理。公司投资16万元完成了银龙宿舍上下水工程;投资50.6万元完成机关东院办公楼、13路队办公楼和一公司3号宿舍楼、燕春宿舍楼共60平方米屋顶大修;投资70万元完成五公司办公楼及宿舍区集中供热工程,投资3万元更新了南马路职工宿舍取暖锅炉;并投资对公司荣誉室和北院老干部活动室进行了修缮改造。办理了一公司、四公司、五公司、长客公司、总公司机关大院办公场所与宿舍楼的用电分离,并完成了谈固宿舍1、3号楼、北院宿舍1、2号楼、尖岭宿舍和中华南大街宿舍用电1户1表安装工程。办理了机关西院房产证过户手续和总公司所有房屋土地产权分割、指界认证工作。 2、重视搞好职工生产和生活保障。公司各级领导坚持带着感情做工作,心系一线职工,努力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各公司、路队对职工休息室进行整饰,添置了座椅、床铺、被褥等休息用品,并加装了空调;对偏远线路改造或新设了小型食堂,添置了液化气灶、微波炉等炊具和饭桌、碗橱等,购置或自制了保温桶,基本解决了一线职工就餐、饮水、休息、如厕等问题。各级领导和机关暑期为一线职工送饮料、绿豆、白糖及防暑药品,入冬后及时落实职工休息室取暖保温工作,有效地保证了营运生产。 3、开展了经常性的送温暖活动。注意做好困难职工救助工作,工会为11名特困职工办理了优待证,为28名困难职工结成帮扶对子,为46名困难职工发放了救济金。各级工会还注意发挥“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帮助职工处理红白大事和重大难题。对部分职工开展了谈心家访活动,走访300人次为职工调解纠纷和化解矛盾,保持了职工队伍稳定。 (七)围绕中心任务做好党群工作 各级党组织和群团组织积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各项工作之中,推动了工作的开展。 1、党委推行了目标化管理,修订了《党委目标化管理考核细则及考评奖罚办法》,增加了工作创新的内容,强化了党群工作对生产经营的保证和促进作用。组织全公司党员干部进行学习培训,开展了以“保持党员先进性”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主题的党课教育,并组织进行了“党员风”演讲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树立了竞争上岗的用人导向,对7个领导管理岗位实行了竞聘上岗。对所属各单位领导班子进行了考察考核,对7名不信任率40%以上人员给予警告,对优秀党员和先进基层组织进行了表彰。认真做好新党员发展工作,严格履行组织程序,保证了新党员质量,全年共发展新党员23名。基层党组织开展了“党员示范岗”和“一创双优”等活动,积极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带动了工作的开展。 2、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结合企业实际,建立了以各单位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以稳定职工队伍为重点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责任制,加强了对改制工作的宣传教育,印制下发了宣传提纲,下发5500份调查问卷,了解职工思想动态,组织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注意做好职工思想分析,增强了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并注意发挥《公交报》的作用,做好企业改制和营运服务的宣传引导工作。 3、加强民主管理,积极发挥职代会的作用,落实职代会的工作程序和权力,坚持重大事项由职代会讨论表决,对企业改制方案和企业改制职工安置方案进行了认真讨论和审议,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注意做好厂务公开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公开形式和公开内容,强化了职工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意识,组织了合理化建议征询工作,收集合理化建议700多条,大部分都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促进了企业建设。继续组织开展劳动服务竞赛和技术创新活动,举办了“巾帼文明示范岗”经验交流会,对“十佳文明线路”和“工人先锋号车组”进行了检查验收,对技术攻关和创新成果给予了表彰和奖励,推动了创先和创新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的基础管理薄弱。个别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尤其是在财务管理上存在漏洞,出现了个别基层管理人员贪污的问题,对企业造成了损失,使干部形象受到了影响。 2、安全行车工作仍然存在问题,有重大事故苗头和行车责任事故发生,尤其是55路“5.25”行车事故和56路在石德线铁路口逆行导致火车被迫停车的事故,对企业造成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损失,并被新闻媒体批评曝光,影响了企业声誉。 3、问题困扰经营工作。部分乘客持、残币乘车现象越来越严重,仅10月份清点统计的硬币超过3万元,在售票中技术设备难以鉴别,司机在识别上也有困难,给企业带来一定损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4、企业经营困难加剧。成品油价格连续上涨,燃油成本较去年同期增长700多万元,而且改制成本支出数额巨大,企业经营更加困难。 四、明年主要工作打算 2005年总公司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无缝隙”管理为主线,以科学管理、规范管理为基础,以营运服务为中心,以企业改制为重点,以提高“两个效益”为目标,努力加快企业发展。总公司领导团结一致,充满信心,决心要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质量,提升企业形象。 (一)主要工作目标 全年完成营运里程8100万公里; 完成营运收入1.96亿元; 经营利润补后亏损不超过650万元; 成本费用控制在2.145亿元以下; 车厢服务合格率达到90%,车辆整洁合格率达到90%; 行车事故率低于2004年度; 尾气排放合格率达到87%以上。 (二)主要工作 1、努力打造企业形象。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改善干部形象。落实干部学习制度和培训制度,抓好政治思想教育和自身素质培养,提高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结合企业改制,完善用人机制,选贤任能,实行公平竞争、公开录用制度。改善管理人员的工作方法,提倡带着感情做工作,为职工办实事,推行领导干部深入一线和基层干部与职工交心活动,积极改善干群关系。二是在全公司培养“八个要”的工作作风:即:要弘扬正气,刹住歪风邪气;要率先垂范,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要团结,反对分裂和小团体主义;要立新功,反对吃老本和摆老资格;要雷厉风行,反对拖拉疲沓和低效率现象;要加强组织纪律观念,坚决刹住自由主义和政令不通、各行其是的坏风气;要提倡诚信老实,反对言行不一;要重业绩、看实效,坚决反对浮夸和弄虚作。做好宣传和引导,将“八个要”的内容作为全体干部职工的行为准则,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建立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倡导“和衷共济,诚信至善,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牢固树立“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工作路线和思想路线,利用各种形式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凝聚职工思想,昂扬企业斗志,把企业塑造成形象好、信誉高、职工信赖、社会赞誉的过硬企业。四是加强廉政建设,从廉政教育入手,构筑思想道德防线,建立党风廉政领导责任追究制,加大政务公开和财务监督工作力度,强化财务审计职能,从源头上预防违法违纪问题。五是打造服务品牌。加强行风建设,重视抓好服务质量,继续抓好车容车貌整治,规范服务行为。2005年初,为一线司乘配发识别服,实行统一着装上岗。同时加大对中巴车服务质量的整治力度,严格外聘人员“三证”审验制度,设法提升中巴车的服务水平。六是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企业文化,弘扬先进事迹,展示企业风貌,努力提高省会公交的地位和形象。 2、完成企业改制工作。认真落实市改制工作指示精神,按照国资委和城管局改制工作部署,抓紧组织实施。一是统一思想,进一步做好改制宣传教育工作,重点克服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使干部职工真正理解改制工作的意义。二是解决好企业遗留的职工待遇问题,妥善做好职工劳动关系的调整工作,努力稳定职工队伍,建立良好的改制工作环境。三是加强对改制工作的领导,作为党政领导班子的中心工作来抓,建立领导责任制,定期分析研究,搞好协调和配合,加快改制进程。四是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和省、市有关规定规范运作,把每个程序都置于主管部门和律师团的监督之下,坚持依法改制,用足用好国家的改制政策,努力维护职工利益和企业利益,并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 3、抓好营运服务工作。一是继续优化线网布局,结合城市发展和道路建设情况,进一步优化线网结构,对绕行线路做相对取直,对公交空白进行填补,对偏远区域做线路延伸,力求做到走向更合理,乘坐和换乘更方便。二是努力提高车辆利用率。在现有车辆运力的基础上,科学安排运营,合理调度生产车辆,取夜间修理、减少停场车日、减少公休车、杜绝闲置车等措施,提高车辆生产效能。在运力安排上,贯穿专用道和主干道的线路尽量配置车况好、排放低、车型较大的车辆。继续加强对中巴车的管理,并继续做好对个体车辆的收编工作。三是加强对包车的管理,继续限制包车数量,各单位不准自主签订包车合同,不准使用和调换线路车辆跑包车,各个路队严禁包车。规范内部包车经营市场,统一制定包车价格,不产生利润的包车禁止新签和续签合同,坚决杜绝无序竞争。四是加大对运营秩序和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在加强对职工教育培训的同时,强化检查考核等措施,对公司、路队、线路和司机要及时准确地考核,做到奖惩严明,并将考核和奖惩结果定期进行公示及通报,促进和提高营运服务质量。 4、完善经营核算管理办法。一是继续实行资产经营管理责任制,依据经营资产占用情况计算利润和回报,重点实行利润指标考核,增加各单位成本调控能力,对营运公司按月、季、年度实施指标考核,直属单位按季度和年度考核。二是细化月票公里补贴核算办法,总公司按各营运公司的大车行驶里程和实际月票运客人次实施补贴。将月票运客人次与车组个人收入挂钩,有效杜绝司机拒载月票乘客的现象。 5、加强成本控制和管理。在成本和费用支出上,要实行目标化管理,将成本费用和支出项目分块分层次定出管理目标,每一项成本费用都要有具体管理办法和规定,如差旅费、燃料费、公务用车等,都要有具体管理措施,决不允许超定额、超范围开支,把各项成本控制在目标之内。要建立成本目标责任制,每项成本和费用管理与责任人挂钩,实行成本管理奖惩制度。公司财务部门要建立具体管理制度,负责成本管理的各个部门和单位,要拿出节约成本和能源的具体办法,开展厉行节约,节能降耗活动,崇尚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努力把成本降下去。 6、强化企业管理。2005年,我们要在管理上狠下功夫,认真学习和运用城管局推行的“无缝隙”管理工作法,研究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管理程序、管理目标和管理责任,努力实现管理工作无缝隙。一是加强财务工作管理,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减少核算层次,集中核算职能,坚决杜绝“小金库”现象,严格票据管理和罚没款管理,严格财务收支审批手续,强化审计制度,确保财务制度落实。二是加强劳动力管理。随着企业改制工作的深入,要依法调整好职工的劳动关系,建立竞争上岗制度。改革用人、用工和分配管理机制,提高人、车生产效率。改制后的企业要依法为职工办理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手续。三是加强车辆与设备管理,严格执行维修保养制度,提高车辆设备的技术性能和使用寿命,做好车辆尾气治理工作,坚持源头控制与技术治理相结合,排放合格率要达87%以上。结合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工作,完善各种车辆和设备档案,保证底数清楚,账物相符。努力克服油料供应紧张的困难,拓宽购渠道,搞好油料和材料保障。 7、重视技术开发和科技创新工作。一是努力培养科技人才,鼓励职工开展文化学习和科学研究,鼓励开展科学创新和技术改造,努力提高行业科技含量。二是组织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根据企业需要,重点搞好“投币箱伪币鉴别器”研制工作,在已有雏形的基础上,力争上半年技术成熟并投入使用;搞好车辆尾气治理的技术攻关工作,抓好柴油车双燃料掺烧试验和改装试验,积极开展可行性研究,掌握准确技术参数,力争获得改装生产资质,对在用柴油车逐步进行改装,使天然气掺烧技术得到应用。 8、抓好公交场站项目建设。抓紧南二环停车场施工建设和设施配套工程,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加快工程进度,明年完成收尾工作和综合质量验收,并交付使用。同时加快对火车站公交枢纽站施工建设,重点抓好服务设施配套的建设,确保功能完备,布局合理,运转顺畅,努力提高公交场站设施的保障功能。 我们相信,在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下,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油价6块钱,我的车加100块钱油能跑200公里,车子油耗是多少?
1、坚持科学化防控,强调防控要讲究理性和专业主义,让专业的人员和知识在防控中发挥更大作用。疫情防控科学是由公共卫生科学、流行病科学、治理科学、心理科学等多种科学组成,要让防控政策有科学性,就需要发挥多科学的作用。例如小区层面的消毒通道就不要建立了,应该重点把工作放在贯彻和落实本地小区管理的工作中,做好“最后一公里”防控。各个地方可以根据实际尽快成立公共卫生决策咨询委员会,让防控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
2、坚持法治化防控,强调防控要按照法律规则和精神来进行,使得防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防控政策一定要贯彻国家法律和法规,如《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应对法》,以及本地的规章制度,使得整个疫情防控在法治限度来运行。上级也需要进行法律审查,对于一些不符合国家法律精神的措施要进行“依法审查”,如有一些地方的高速公路不允许车主下车,一些小区不允许租户或者医护工作者返回,这些都需要及时纠正。
3、坚持人性化防控
(1)强调防控要体现对人民生命和身体健康的真正关怀,从关心人和将心比心出发,做好各项防控工作。防控既要讲科学和法治,也要讲情感和温度,要在防控中体现人类的大爱,避免以邻为壑。例如,一家三口打被处理,男主人遭连扇耳光,这些既违法,又没有体现人性关怀。疫情防控应该激发人类的利他主义,真正实现“同舟共济”,而不是自私自利。
(2)坚持信息公开、因地制宜和全场景防控的原则:任何防控政策的制定,都是基于一定的信息,在一定的情景之下,结合具体场景而展开。这使得防控政策需要考虑信息、情景和场景等因素,实现三者的有机融合。信息是防控政策的依据,情景是防控政策发挥作用的时间和空间基础,场景是防控政策的作用对象。在这里,场景既可以个人,也可以是单位,还可以是公共空间,没有场景,防控政策是没有载体和对象。为此,防控政策需要坚持信息公开、因地制宜和全场景防控的原则。
4、坚持信息公开,强调第一时间将权威、可靠、真实的信息传递给社会,调动全社会的智慧来进行防控。只有疫情信息全面、充分、真实地向社会传递,才能够让社会更好地理解各种政策的出发点,让个人更好地取防护措施,减少政策遵从的交易成本。更多信息,也方便社会参与政策制定,为政策出台更科学化的政策提供建议。越是信息公开透明,防控政策的可信度和有效性越强,因为政策本身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下,信息成为检验政策的重要标准。
5、坚持因地制宜,强调各个地方需要根据自身疫情实际情况取成比例的防控措施,并且需要根据情势对防控措施进行动态调整。因地制宜首先意味着分类管理,需要区分疫情重点防控地区和一般地区。对于重点防控地区,要取更严格的措施来管控,实现外防输出,内防扩散,避免疫情蔓延。如湖北省和武汉市、浙江省温州市等地。对于一般地区,要取严格防控的同时,需要做好正常生产生活保障,努力向正常社会过渡。当然,对于疫情不严重的地区,也不能够掉以轻心,要做好基础性工作。
6、坚持全场景防控
(1)强调需要根据人们生产、生活、移动等不同场景,设计全场景的有针对性防控措施。越是接近战时防控的措施,其场景越少,所需要的防控措施也少,但是对社会运行造成的影响越大。越是接近正常社会的防控措施,其场景越多,所需要的防控措施也越多,但是越有利于恢复社会的正常运行。无论是决策者取哪种策略,全场景的防控原则都可以帮助减少防控的短板和漏洞,有利于防控的精细化。例如,一个大连的日本企业复工,就针对工厂的场景制定了非常详细的防控措施。因此,场景是一个多尺度的概念。
(2)坚持个人、社区和合作防控的原则:无论是在正常社会状态,还是在应急社会状态之下,都不可能只依靠来运行社会状态。整个社会的运行,仍然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社会机制和个人机制的作用。行政机制、市场机制、社会机制等多种机制的有效协调运行,才能够帮助人类克服难关,重新回到正常的社会状态。为此,我们认为,疫情防控需要坚持个人责任、社区主体和合作防控的原则。
7、坚持个人责任的防控,强调个人是防控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个人在防控中承担主体责任。个人在防控中至少可以发挥如下几方面作用:
(1)个人要做好自身的防护,做好防护就是为社会作出贡献;
(2)个人要避免给社会造成负外部性,如果存在疫情感染的风险,要及时救治,不能成为移动的传染源;
(3)个人要为社会作出正面贡献,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疫情防控提供支持;
(4)个人要成为疫情防控政策的遵循者,减少政策执行的交易成本。
8、坚持社区防控
(1)强调社区作为防控的最后一公里,要避免社区感染,切断疫情传播的社区通道。当一个社会的整体运行受到限制时,各种压力和活动就会集中到基层,社区是基层治理的空间和载体。
(2)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其防控相对容易,只要没有输入例的情况之下,其防控可以有效展开。而城市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社会,其社区防控难度更大。目前很多地方,都实现社区封闭管理,就是认识到社区防控的重要性。目前,社区防控的重要性受到各方重视,2020年2月16日湖北省发布的防控公告中,提出了最严格的社区管控措施。
9、坚持合作防控
(1)强调发挥市场、社会组织、志愿机制、自主治理等多样性组织力量,实现与社会合作疫情防控。我们可以看到,即便在武汉这样疫情严重的地方,快递小哥搞定金银潭医护难题,实现了医护人员的接送、用餐等问题解决,快递小哥汪勇指出,“我没有任何,但一呼百应”,这背后正是市场机制、社会机制和志愿机制等支撑。
(2)在正常社会运行中,其职能和权力是有限的,在紧急社会或应急社会中,其职能和权力同样是有限的。例如,有一个公务员在接受访时指出,他本以为获得口罩等医疗很容易,结果最后还是通过社会资本而非行力来获得这些。当前,我们在利用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的防控中,仍然存在广阔的空间。
(3)坚持防控与复工协调的原则:一个社会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所有精力和集中到疫情防控中,只实现单任务运作。但是长期而言,不可能实现单任务运行,一定是多目标和多任务的运行。在疫情防控中,当疫情需要持续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时,我们就需要思考紧急状态之下社会运行的新规则。而在紧密状态之下,就需要实现防控与复工的协同发展。
10、坚持防控和复工协调
(1)就是强调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两手抓”和“两手硬”,要在疫情不严重地区,逐步恢复生产和生活,实现两者协同发展,最终战胜疫情。从前面的全场景防控原则看,防控和复工相协调,实际上是防控场域的扩大,从维持最低生活状态下的防控措施,到增加恢复生产的防控措施。要实现防控和复工相协调原则,其根本还是要分别在生活场景、生产场景、以及生活场景与生产场景相连接的场景之间做好防控工作。在防控和复工协调发展中,整个社会仍然要探索“最低限度接触”的原则,即要将交往和接触降低到最低水平,从而将风险减少到最低程度。
(2)要恢复生产,除了做好防护之外,还需要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这就涉及财税政策、社保政策、金融政策、扶持政策等一系列政策组合,当前很多部门和地方开始出台针对不同主体的政策菜单,为企业恢复生产创造条件。
俄罗斯三位总统如何因应苏联解体
油耗是11.11升/百公里,偏高了。
节约方法如下:
1、使柴油发电机组更节约用油的方法,降低水温度农用柴油机出水温度普遍低于45℃,使柴油不能完全燃烧,机油粘度大,加大了运行阻力,因而耗油多、故需提高柴油机冷却水的温度。
2、保护最佳供油前角以最常用的195型柴油机为例,其供油提前角的最佳角度为16度-20度。当柴油机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磨损,供油提前角就会减少,造成供油时间过晚,耗油大增。故应保证供油角处于最佳角度。
3、保证机器不漏油柴油机输油管常因接头面不平、垫片变形或损坏而存在漏洞现象。处理的办法是:将垫片涂上气门漆放在玻璃板上磨平,可校正油管接头;增设柴油回收装置,可用塑料管将油嘴上的回油管与空芯螺丝连接,使回油流入油箱。
4、油料用前进行净化柴油机的故障有一半以上出自供油系统。处理的办法是:买回的柴油搁置沉淀2-4天再使用,可沉淀98%的杂质;如现买现用,可在油箱加油滤网处放两层绸布或卫生纸。
5、改变“大马拉小车”做法机井上常用“大机器带小水泵”。实际上是一种浪费。改进办法:适当加大柴油机皮带轮,在柴油机降速运行的情况下提高水泵转速,使流量、扬程增加,达到节能目的。
6、调整喷油器的喷油压力195型柴油机喷油器的喷油压力120+5公斤/平方厘米。当喷油压力低于100公斤/平方厘米时,燃油消耗量增加10-20克/千瓦小时,可直接用比较法检查和调整喷油泵上的压力。
2017年国有企业公车改革细则相关问题
俄罗斯三位总统如何因应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20年过去了,作为苏联法权和实际继承者的俄罗斯,在1991年那场风暴过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不仅是我国学术舆论界所普遍关注的,也是我国广大民众所关心的问题。
不过,这是一个十分厚重、容量巨大的题目。在此我们只能就其主要方面,尽量加以简要阐述。首先,必须对“俄罗斯”这一行为主体加以限定,这里仅仅局限为从叶利钦、普京到梅德韦杰夫为代表的俄罗斯领导集团及其所体现的社会主流,是怎样对待并消解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的。
以下分析主要着眼于苏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教训本身,看看俄罗斯领导集团对此取了哪些主要的对策和措施,来消解苏联解体的教训。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政治体制改革
苏联政治体制高度集权,苏共独揽一切大权,严重缺乏监督,致使内外政策和社会问题产生种种严重弊端。叶利钦及其集团执政后,另起炉灶。首先宣布苏共非法,从上到下将其解散。接着取消了苏联党政的一切机关设施,用新建的一套政治设施加以取代。他用三权分立的“总统—议会制”国家,完全取代了苏联名为联邦制、实为“单一制”的联盟国家。
1993年后,叶利钦通过修,建立了高度总统制化的半总统制权力机制,在中央一级加强了权力,各地区行政长官则实行直选制,使得分立倾向加重。这样,俄罗斯联邦就面临着分崩离析、走向解体等现实危险。
与此同时,经济危机扑面而至,社会全面自由化和“休克疗法”改革造成的混乱,使各种社会危机全面爆发,民众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社会保障体系崩溃,居民生命安全得不到保证。加上苏联时代遗留下来的缺乏监督、权力寻租、权钱交易和制度瓦解致使的法制崩坏,俄罗斯警匪勾结、腐败成风。在其统治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叶利钦交出权力,普京时代来临。
普京接管权力后,实行铁腕整肃政策。针对叶利钦时期的乱象,他收回地方权力,实行“新中央集权”政策,取消了地方行政长官的直选制,改行地方行政长官由总统提名、由地方立法机构确认的产生办法,制止了外高加索和其他一些边缘地区的分立主义倾向。
接着,普京改革了政党制度,组建统一俄罗斯党为“党”,又推动公正俄罗斯党的建立,把它作为主导政党的“第二种”政治力量,并提高议会党门槛,将得票率由5%提高到7%,避免了小党对议会的介入。他改变了叶利钦时期总统不加入政党,凌驾各党之上的做法,他本人加入统一俄罗斯党,并担任该党党首,形成一党独大,多党并存的政党体制。此外,普京还进一步把叶利钦推行的西方式自由民主改变为“可控民主”,取消了诸多方面的民主机制。这一系列政策措施,被反对派指责为改革的倒退和专制体制的“复归”。“梅普组合”联手执政后,有迹象表明,梅德韦杰夫与普京在执政理念上逐渐出现分歧,新总统又重新强调“政治民主化”,主张经济现代化与政治民主化密不可分。同时,还提出改善多党制,加强政党竞争。这些主张的提出,使梅德韦杰夫在2010年10月公布的民调中几近追平普京,前者的民意支持率为76%,后者为77%。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俄罗斯的政治走向又开始向政治民主化的方向摆动。总体而言,从叶利钦到普京,只是构建了俄罗斯政治体制的大体框架,并未来得及对政治体制进行细密、周详和深入的改革。一党独大,无法展开正常的竞争,监督的有效性受到极大限制;法制不完善,人治盛行,国家一如既往地进行干预等等,都是政治体制方面的问题。因为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还留下许多制度和法治漏洞,造成目前腐败还不能被有效制止。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改革在经济方面,国有制、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官轻民,严重忽视民生的发展模式,给苏联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弊端,造成经济结构失调,发展动力不足,民用工业品供应紧张,民众生活水平低下。叶利钦在1991~1992年间纳盖达尔的激进改革政策,即“休克疗法”,放开价格,外贸自由,实行证券私有化,建立了以全面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由于私有化条件不公和仓促行事的政策措施,在消除外贸赤字的同时,导致物价飞涨,居民生活急剧下降,引起社会严重不满和动荡,同时使得民众财富被少数人“鲸吞”,造成“一小撮人”暴富,出现“寡头”对经济、政治和传播媒体的垄断,形成“寡头资本主义”。普京接手后,抛弃了叶利钦时期照搬西方市场经济模式的做法,从本国具体国情出发,以建立强大经济为出发点,对经济战略、经济政策进行了全面的、根本性的调整,形成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混合市场经济模式。他重拳整肃“寡头”,夺回了他们侵吞的企业,重新实行国有化,一些企业被国家或国家控股企业兼并,国家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或企业的控制加强,这一进程被学者称为是“国有化”或“再国有化”。普京不仅制止了经济下滑的势头,还促进经济连年发展,2000年~2007年俄罗斯年均增长达7%,2007年甚至加速到
8.1%。经济形势的好转,特别是世界油价的飙升,使得俄罗斯的财政收入激增,国家大幅度提高了养老金和工资额度,改善了居民生活;同时,在教育、住房、医疗改革上加大投入,基本做到了普京在国情咨文中所许诺的让人们“有学上,有房住,看得起病”。然而,为照顾民生,普京及其执政集团无暇顾及、也忽略了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这些在苏联时期就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依然如故。这种情况使俄罗斯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因油价大落而遭受重大打击,造成国民收入锐减
7.9%。这表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仍然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进程。这种局面让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感到俄罗斯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提出了由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变的任务。为此,梅德韦杰夫总统成立了俄罗斯经济现代化和技术发展委员会,确定以国家经济现代化和技术革新为优先方向,重点解决医疗、信息、航天、电讯和节能等领域的创新问题。但学术界认为,俄罗斯仍然面临着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两难局面,当石油天然气价格上升、经济好转时,只顾性产业的发展,缺乏发展创新型产业的积极性和动力,而当价格下跌,财政紧张时,又缺乏资金用于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因此,俄罗斯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改革在文化意识形态管理方面,苏联的文化统治主义曾长期束缚、禁锢人们的精神世界,压制科学文化和思想理论的创新,缺乏必要的改革理念,造成改革屡改屡败;同时,打压科技理论的发展,带来科技的落后,最后使苏联在国际竞争中败北。叶利钦在戈尔巴乔夫推行民主化、公开性,取消书报检查制度的基础上,遵循西方的自由民主化理念,进一步推行自由化改革,大力推进意识形态多元化,实行出版、言论、集会游行和信仰的完全自由,放开宗教活动,使俄罗斯在政治精神文化活动方面达到了西方式的自由民主。但这个时期的经济危机、社会混乱和法制崩解,严重威胁着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精神文化上的自由民主大打折扣,令人们对走西方民主道路大失所望。普京上台后,从叶利钦所代表的激进民主派向着中间路线靠拢,逐渐修正了俄罗斯的发展方向。首先,他把叶利钦的西方民主调整为“可控民主”,又进一步由此发展为——依据俄罗斯具体国情,拒绝听从西方,维护本国主权的所谓“主权民主”,并把这种民主与民族爱国主义相结合,确定为国家意识形态。其次,在经济上制裁“寡头”,同时从这些“寡头”手中夺回对大众媒体的控制,掌控了舆论话语权。再次,将游行集会法制化,规定了群众的申报批准制度,限制了反对派的活动范围。最后,在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2007年6月,普京在接见全俄人文及社科教师会议代表时,对修订历史教科书问题提出了符合“教育标准”的一系列要求。普京的上述方针政策,与他在政治体制方面的“新中央集权”政策一起,被西方学术界指责为是民主的“倒退”和向专制主义的“复归”。梅德韦杰夫上台后,又强调建设俄罗斯“民主国家”的方针,把“政治民主”提上了重要日程。他口头上虽然不同意有关俄罗斯“没有民主”、“独裁主义”仍然“占统治地位”的言论,实际上又向政治民主化一边移动。2010年9月,在雅罗斯拉夫尔举行的主题为“现代国家:民主标准和效率准则”的世界政治论坛上,梅德韦杰夫发表讲话,阐述了他对民主的深刻见解,指出:俄罗斯“正在转向民主的新水平”,“改善民主制度问题”,始终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必须由人们自己解决。数百年专制主义的历史传统,决定俄罗斯民主探索的道路是崎岖不平的。种种情况表明,俄罗斯走上民主化的正常轨道,必将不是一帆风顺的,还会有遥远曲折的道路要走。俄罗斯消解苏联解体教训的根本是如何对待斯大林体制模式从叶利钦、普京到梅德韦杰夫,历届俄罗斯***对待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和思想文化管理模式的弊端和历史教训的态度及消解措施,归结起来,是一个如何对待斯大林体制模式,如何对待斯大林个人崇拜遗产的问题。叶利钦及其主要代表的极端民主派,对斯大林体制模式和斯大林遗产的态度是众所周知的,就是全面否定并彻底摧毁,走西方自由民主道路,通过建立三权分立的宪政制度,来消解斯大林主义的全部遗产。普京时期,为消除叶利钦自由主义激进改革所造成的混乱和恶果,把改革调整为中间路线和保守主义的渐进式改革,以铁拳出手,重振大国、强国地位。普京把斯大林作为铁腕和强权治国的符号,做了比以前更为客观和理性的评价,特别从卫国战争胜利的视角肯定了斯大林,但对斯大林的国内政策,对其“专制主义”的体制模式,则是否定的。梅德韦杰夫在2010年5月7日接受俄罗斯《消息报》记者访谈时,关于斯大林“罪行不可饶恕”的宣示,和俄罗斯国家在伟大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庆祝活动中不提斯大林名字、不准出现斯大林肖像等一整套处理方式,表明俄罗斯领导和俄罗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斯大林的评价,基本上是连续一贯的,没有发生大的起伏。把“去斯大林化”与梅德韦杰夫以世界金融危机为背景,于2009年在《俄罗斯,前进!》一文提出的“新现代化方针”联系起来,有学者将其界定为“去斯大林化的现代化”。所谓“去斯大林化的现代化”,就是意味着摆脱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摆脱苏联时期主要是斯大林时期“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发展观,否定斯大林模式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体制,改善与西方的关系,坚定不移地实行务实开放的对外政策,扫除现代化的障碍,在俄罗斯开辟不同于苏联时代的、新的现代化道路。
来源:决策与信息
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党政机关贯彻落实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精神的一项重要 措施 。下面是我整理的公车改革细则相关问题解析,欢迎大家参考。
公车改革细则问题
1、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问:您认为公车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党风廉政建设。长期以来,广大群众对车轮上的铺张意见很大、反映强烈。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党政机关贯彻落实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精神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是有利于节约开支。目前,公车消费在?三公?经费占比例较大,中央和国家机关达60%左右,从各地公开的?三公?经费看,地方比例更高。通过推进这项改革节约开支,建立节约型,可以把节约的财政资金更多用在刀刃上。
三是有利于有效配置。普通公务出行由实物保障转变为更多地由公务人员个人自主选择,更多地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实行社会化、市场化保障,有利于合理有效配置。
公车制度改革酝酿多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落实中央部署,从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以制度廉明,回应群众关切;从自身改革做起,树立党政机关廉洁形象;从公信力入手,建立长效机制,根除群众不满意、不认同的突出问题。
问:《意见》是全国公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它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任何一项改革要做好、做成,首先要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公车改革虽然是一项具体改革事项,但也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的系统改革,是制度创新的改革。改革的方向是坚持社会化和市场化,将传统的实物供给和粗放式公务用车管理模式,改变为与现代治理体系相适应的新型公务出行模式。改革的原则为创新制度、分类保障;统筹协调、政策配套;统一部署、分步实施。为保证改革有效实施,明确了改革的时间表和总体要求,全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用两到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基本形成符合国情的新型公务用车制度。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的公车改革,要专门制定方案,适时推出,限时完成。
2、主要内容和范围
问:《意见》提出了车改的四大任务,改革公务交通保障方式、合理确定公务交通补贴标准、妥善安置司勤人员、规范处置公务用车,这次车改的主要内容和范围是什么?
答: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各级党政机关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普通公务出行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特殊公务出行实行定向化保障。
参加改革的机构范围确定为:各级党政机关,包括党委、人大、、政协、审判、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民团体、群众团体、事业单位全部参加改革。除了各级党政机关外,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按照规范职务消费原则进行改革,对原符合车辆配备条件的岗位和人员,逐步按规定纳入改革。
参加改革的人员范围确定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在编在岗司局级及以下工作人员,和地方地厅级及以下工作人员原则上参加车改。考虑到地方实际情况,鼓励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厅(局)正职主要负责人,市(地、州)、县(市、区、旗)及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参加车改,确因环境所限和工作需要不便参改的,允许以适当集中形式提供工作用车实物保障,但须严格规范管理,不得再领取公务交通补贴。
3、补贴标准怎样定
问:公务交通补贴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意见》对补贴标准是怎样规定的?此前一些省市自己出台的补贴标准怎么办?怎样避免出现以补贴为名变相发的问题?
答: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自上而下、统一部署的改革。公务交通补贴标准经过了反复的研究测算,综合考虑了公务出行成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承受能力、辖区面积、自然地理环境、公务出行次数和距离、行政级别和实际承担的工作职务等因素。根据交通成本等相关因素变化情况,公务交通补贴标准可适时适度进行调整。确定补贴标准要基于三个原则:一是改革后公务交通补贴支出总额必须低于改革前的公车运行支出总额。二是公务交通补贴仅保障城区或规定区域内基本公务出行需求。三是简化档次便于操作,各个级别间补贴差距不宜过大。
《方案》规定,中央和国家机关车改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为: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意见》明确规定,地方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不得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的130%,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边远地区标准不得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的150%。
这里需要强调,公务交通补贴属于改革性补贴,不是职工,主要保障普通公务出行需求,不包括上下班通勤和所在城市以外的长途出差。同时,要求不得以公务交通补贴的名义变相发。公务人员不得既领取补贴又违规乘坐公务用车。
4、怎么确保 做成做好
问:对司勤人员的安排有什么考虑?
答:要确保车改平稳推进,重要问题之一是依法做好司勤人员的安置工作。要以人为本,对因取消公车而失岗的司勤人员不能简单推向社会,主要取内部安置的办法,用多种方式保障其能够继续就业。要做好相关司勤人员的人事劳动关系变更、经济补偿发放、社保关系处理等工作,充分尊重和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问:公车改革触及的利益很大,如此大范围的改革,怎么能够确保做成做好?
答:各地区、各部门要健全工作机制,周密制定改革方案,明确改革时限。同时,要加强监督检查,及时有效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各项方针政策都能落到实处。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反车改规定的行为,及时公布处理结果。各级审计机关对保留的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配备使用、运行维护费用、取消的公务用车处置和交通补贴发放情况等纳入日常和专项审计监督,并依法公开审计结果。(据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
公车改革当前问题
能否真正遏制?车轮上的腐败?
?公车私用?现象如何扭转? 从我做起?
?公车私用?长期以来是党政机关存在的一个?顽疾?。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数据显示,仅今年1月,全国查处违规配备使用公务用车就有442起。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民法室主任孙宪忠说,此次出台的改革方案提出,在两到三年时间内取消各级党政机关一般公务用车,合理补贴公务交通费用,妥善安置司勤人员,规范处置公车。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沈荣华认为,此次公车改革实现了从长期议论到具体实施的跨越,?是巨大的历史性进步?,表明了党中央院从自身改革做起,加强廉政建设,勇于担当,推进改革的力度和勇气。
公车改革过程中腐败如何防止
?标准明确
各地实际上已经开展了公车改革的探索和试点,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部分地区公务用车减少,但购汽车数量仍在增加的问题。个别干部在照样坐公车的情况下,还拿到了相当于工资水平的交通补贴。
全国人大代表高亚飞认为,取消公车发放车补是一大创新,但由于各地制定的标准不尽相同,与公交车、出租车的价格相比,有的地方车补过高,难免被质疑为?创薪?。但如果补贴过低,又容易减少公务人员下基层的积极性。
此次中央和国家机关车改方案明确,司局级干部每人每月补贴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对于地方补贴标准,指导意见指出由地方决定,但各地差异不宜过大。改革方案也同时明确:不得以特殊用途等理由变相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不得以任何方式换用、借用、占用下属单位或者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车辆;不得接受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赠送的车辆;不得以任何理由违反用途使用或固定给个人使用执法执勤、机要通信等公务用车;不得以交通补贴名义变相发放;公务人员不得既领取公务交通补贴又违规乘坐公务用车。对违反上述规定的,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监管漏洞?如何堵住?
?公开执行
2013年,湖南省岳阳市给全市4200多辆公车装上了GPS,对公务用车实施全程监控。而此前,广东云南等省份也出台了类似的管理措施。然而从实际效果看,百姓认为他们依然无法看到安装GPS公车的运行轨迹数据。
全国人大代表张育彪说,解决公车私用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让公车运行公开透明,让公车接受最广泛的社会监督。
此次公车改革指导意见明确:公开规范处置公务用车。对取消的一般公务用车要制定处置办法,公开招标评估、拍卖机构,通过公开拍卖等方式公开处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处置收入,扣除有关税费后全部上缴国库。
对此,牵头此次改革的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承诺,为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加强对车辆处置工作的审计监督,欢迎社会各界参与监督;加大公车处置中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对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据新华社)
算算细账
车改究竟能省出 多少财政钱
?财政部专家为公车改革算细账
以现金补贴取代实物养车,公车改革这笔?减支账?是否划算?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16日在接受记者访时表示,公车改革方案实施后,可望较为明显地减少我国财政支出中的相关开支,明显降低公车使用的行政成本。
在贾康看来,公车改革在减少行政开支方面具有?N次减支?效应。最直接的就是减少了今后在车辆购置、运营方面的经费开支,包括与公车相关的司勤人员薪酬开支。
据贾康测算,本轮公车改革将涉及约80万辆全国公务用车、近6400辆中央国家机关本级公车。如以涉改车辆上一年在中央级的实际运营经费支出及相关人员经费支出总额为基数,以今后仅需于年度内开支的所有公职人员的交通补贴发放数来对冲,可算出相对应的实际支出总规模将从基数水平下降约7%。
贾康认为,如考虑这些因素,可使此次车改带来的综合节支率进一步提升到50%左右。?车改后我国财政支出中的公车支出,综合考虑将有望缩减一半左右。?
在此基础上,贾康认为,如不车改,未来我国公车开支可能会进一步增加。这也是车改带来的又一重减支效应。
?车改后可以避免因油价上升、停车费增加、司勤人员工资开支增加引起的行政成本,以及司勤人员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未来潜在支出,还有车辆配备数量增加等因素引起的行政成本。?他说。
值得关注的是,为保障节约行政开支效果,方案要求财政部严格交通费用预算管理,各单位也要加强 财务管理 ,其中包括严格公务交通补贴发放,不得以公务交通补贴名义变相发放,公务人员不得既领取公务交通补贴、又违规乘坐公务用车等规定。
对此,贾康表示,公车改革的推进,配之以财政深化改革将带来的预算约束硬化,将会明显地降低公共财政支出中的相关经费支出与未来行政成本压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